夷陵之战_夷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夷陵之战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夷陵之战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夷陵之战的双方和结果

2.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3.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4.三国时夷陵之战概述?

5.夷陵之战概括100字以内

夷陵之战_夷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夷陵之战的双方和结果

       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孙权,刘备

       指挥官:陆逊,刘备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战役背景   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接着刘备和孙权也建立了两个国家。荆州之战,关羽和他义子关平被吴王孙权杀害。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大败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大意失荆州”就出自此战役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战役起因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战役内容  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十分低落。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为机会已经来临,就发动了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长安;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陆逊反攻示意图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长安;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战役分析  蜀军有近10万大军(演义中称7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5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若打赢夷陵之战 三国会怎样

       关羽死后刘备怒而兴兵,没承想气势汹汹伐吴,最终却铩羽而归,白帝城托孤后一命呜呼,这一战让蜀国元气大伤,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为蜀国灭亡埋下伏笔,让人读来不禁扼腕叹息。如果真是历史不是如此,夷陵之战刘备大获全胜,三国的最终结局又会如何呢?

       01如果打成歼灭战,蜀国局面彻底改写

       夷陵之战堪称吴蜀两国的生死之战,刘备几乎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一方面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想夺回荆州,改变魏蜀吴之间的战略态势。如果此战打出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吴国不一定会被灭,但蜀国的处境一定会好很多,甚至最终一统三国都很有可能。

       夷陵之战,当时孙权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派出了自己最豪华的战斗阵容:陆逊任总指挥,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名将,率领五万人抵御蜀军。双方对峙长达一年时间,这期间就是各种试探,希望找到对方的弱点一举歼灭。如果刘备把这些人全歼,吴国不但失去了大量兵力,还会损失中生代几乎全部的武将。

       夷陵战败对于孙权而言,就如真实历史上对蜀国的打击是一样的,失败一方必定元气大伤。这份损伤不只包括兵力,更重要的是将领损失,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名将死后再无统兵之人,吴国也再没有进攻之力,只能转向被动防守,这就让蜀国可以拿出更多的力量,专心对付曹魏。

       更重要的是,蜀国获胜可以让马良、黄权、冯习、吴班、程几等将领活下来,这会让蜀国实力大增。这些人随便出来一个,都会比马谡守街亭更好,更别说类似黄权这种不弱于李严的能臣了。他们代替马谡,就不会出现第一次北伐时,失街亭导致蜀军失败的结局,这样第一次北伐就有了继续打下去的机会,最终形势必定比诸葛亮无奈退兵要好很多。

       虽然这不会直接让魏蜀两国的实力逆转,但蜀国北伐成功,以后在对阵魏国时就可以获得更多战略主动权,诸葛亮也不需要再后来呕心沥血地组织五伐中原,更不至于累得53岁就“星陨五丈原”。这个擎天之柱存在,魏蜀两国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毕竟诸葛亮可是“多智近妖”,带领蜀国逆袭为国也未可知。

       02如果是击溃战,历史一样会改写

       对蜀国而言,歼灭战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不过人生事不如意者十居八九,漂亮的歼灭战毕竟概率太小,如果没能实现全歼而只是击溃战,三国历史也一样会改写。

       如果夷陵之战后孙权主力尚在,将领和士兵都逃出来一些,那样蜀国一样能趁势收回荆州,以慰关羽在天之灵。但如果刘备头脑不清醒,还想得寸进尺吞下扬州,那就是把孙权逼太狠,可能会让孙权投降曹魏,毕竟当时孙权已经上表称臣,如果刘备一味猛攻,孙权肯定假戏真做,让蜀国再次回到劣势地位。

       如果刘备头脑清醒,拿回荆州后停止进攻,把版图恢复到入川之前的局面,然后挟大胜之势和孙权和谈,恢复两国盟友关系,哪怕这个同盟面和心不和,但强过独自面对曹魏,这样就能恢复赤壁之战前的战略态势,魏国想南下,都要仔细掂量一番。吴蜀都有了喘息机会,曹魏形势则大大不利。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安排是诸葛亮辅佐刘禅坐镇程度,汉中防御交给魏延负责,这样整个四川稳如磐石,成为蜀国坚定的大后方。而刘备坐镇荆州,统合蜀国在荆州的全部力量,北拒曹魏东压孙吴,可以成为荆州地界最强势的一方,进可攻退可守,荆州就让曹魏如鲠在喉,不打下荆州,根本不敢窥视江南,也别想进攻蜀地了。

       这样长久地耗下去,曹魏北部的游牧民族必定不会安分,趁你病要你命,到时就成了魏国腹背受敌之势,如果吴蜀联盟再稍加配合,魏国可能成为三国中第一个出局的。瓜分江北之地后,偏安东南的吴国根本不会是蜀国的对手,到时只剩下被灭一条路。

       03吴蜀相争,曹丕本可坐收渔利

       上边我们是站在吴蜀两国的角度想问题,或者说是站在蜀国的角度想问题,但三国中还有曹魏一方,当时曹丕最佳的应对方式,无异于坐山观虎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只是曹丕最终脑子有点短路,选了最差的一条路,闹得灰头土脸无功而返。

       当时,刘备起兵伐吴时,刘晔建议“乘机灭吴”,但曹丕没同意。因为曹丕觉得,东吴在吕蒙之后,就没人能对抗刘备和诸葛亮这对组合了,吴国肯定要输,孙权被逼急了说不定直接投降自己,那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曹丕没想到陆逊直接火烧连营,把刘备一把火送走,然后快速回师江陵驻防,让曹丕失去了踏足江南的最佳机会。站在曹丕的角度上,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吴蜀常年征战互相放血,等斗到没力气了,自己出来捡果子,先出兵九江灭吴,然后压迫蜀国投降。

       次一点的选择是,趁吴蜀相持出兵汉中,封住蜀地门户,然后关门打狗灭掉蜀国,最后再收拾吴国。但真实历史中,曹丕恰恰选了最差的一条路,那就是看到刘备失败后直接打江陵,这正好落入陆逊的算计,最终被堵在长江边上,白白劳师远征劳民伤财。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架空历史的设想,但无论最后刘备是胜是败,最累最惨的一个人无疑是诸葛亮。刘备败了,就如真实历史一样,诸葛亮为了保住蜀国,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但奈何手下无良将,只能一次次饮恨而归,还被骂穷兵黩武。如果刘备胜了,一样要坐镇中央统筹全局,继续为攻魏伐吴劳心劳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注定的结局。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王朝都是战场厮杀出来的,正是在不断的战争中,人类文明逐渐向前推移,直到今天的盛景。

       说到战争,就不得不提到三国中的三大战役。也就是赤壁、官渡、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都是影响三国势力分布,以及三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其中的夷陵大战中更是被演义得非常精彩,由陆逊领兵的东吴,以五万兵力打败了刘备的七十万大军,成为了战斗史上的奇迹。

       在历史面前演义都成了扯淡,陆逊在领兵时都还没什么知名度,而刘备却已经称帝了。

       怎么可能让一个无名之辈打得那么惨呢?那么,真实的战况又是如何的呢?

       根据《三国志》所记载,三国时期因为常年战争,老百姓们过的都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因为战争而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到了三国初定时,蜀国人口最多只剩下一百来万,吴国大概还有二百万左右。人口最多的是魏国,但是同样没有达到五百万。

       按照演义部分,蜀国出兵的人数足有七十万。大家可以想象,蜀国的总人口才一百来万,而且因为战争的原因,已经损失很多壮丁了。

       就这国情,蜀国还有可能拿得出七十万的军队吗?

       如果真是这个数据,那么光是没法打仗的伤残兵和老弱病残就得占三十万以上,刘备敢做这种事情吗?从这一点来看,演义是部分所添加的水份还真不是一点点。

       再者,打仗可不是大家到了战场提刀杀敌,没死的回家找爸妈就行了。打仗既要有先锋,也需要后勤部队,不然,就算先锋再厉害也发挥不了该有的作用。

       其次,一个国家平时还得养兵,等到打仗的时候才有士兵能派遣。

       按照以前的情况,游牧民族每七人左右就可以养一个兵了,因为游牧民族都是靠放牧为生的,根本没有多少农耕。

       但是中原的形势和游牧民族不同,中原主要以农耕为主,所以,每养一个士兵,至少得需要十几个人。

       虽然军队是保护势力的根本,但是也不是可以随便养的,一旦超过该有的比例,国家就会负荷运转,甚至还有可能损伤国家的根本。

       虽然军队是保护势力的根本,但是也不是可以随便养的,一旦超过该有的比例,国家就会负荷运转。

       甚至还有可能损伤国家的根本,有很多演义部分动不动就来几十万、上百万大军,根本没有考虑现实,只是为了增加看头而已。所以,大家想要了解历史,一定不能只看演义部份,否则是会被骗得很惨的啊。

       结合各种史料,当时蜀国的总兵力撑死不超过十万,而且这十万还不能直接用来与东吴对战,必须留下一部分预防曹魏偷袭。

       曹魏是三个国家当中最大的,兵力也是最强的,所以,蜀国就算最保守也需要留足四万左右。

       这样一来,真正能让刘备带走的军队,也就才六万左右了。

       大家可别以为这六万就全部都可以上战场了,从蜀国到吴国,战线可是很长的,尤其是三国的交界处,更是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守。除了杂七杂八的消耗以外,能上战场的军队也就只剩四五万了。

       咱们再来看看东吴的兵力。荆州大战过后,东吴的可用兵力大概在十万左右。陆逊手里有四万左右,诸葛瑾手里有两万左右,用来防备魏国的军队大概有两万,另外巫山和秭归,南方等地都有部分兵力驻守。

       这些兵力大概在两万左右。而且,孙权手中还有另外一部分兵力,这些兵力的战斗力都是比较强的。

       再加上在夷陵之战中,东吴作为主场,优势比蜀国更大。所以,吴国当时能用来对付蜀国的兵力大概在五万左右。这个数据可以说是和蜀国不相上下的。

       那么,既然实力对等,而且吴国还占地理优势,为什么蜀国却敢不远千里去招惹吴国呢?难道是刘备失去自己兄弟关羽后想不开?

       自然是不可能的,刘备虽然是位贤君,但是他怎么也是一位帝王,又怎么可能只为了私仇就做出那么大动静呢是?那些不过是借口罢了。

       刘备之所以千里迢迢带兵去招惹比自己强的人,原因有三。

       其一、刘备借用汉室这面大旗,理由正。虽然汉朝早就没了,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支持各方诸侯。不管是以前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有很多是支持正统的,而刘备在当时打的是恢复汉朝的旗帜,名头正,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其二、蜀国的总势力比吴国强。在刘备决定讨伐吴国时,吴国早已经没有多少可以重用的人了。周瑜已经去世,其余的名将也先后没了。陆逊虽然在这一战中打赢了,但是在还没打时,他并没有名气。

       再看看刘备的阵营当时都有哪些资本,五虎将中尚有两人还在世,还有身为刘备亲信的魏延,还有廖化等人也在。和当时的东吴相比,刘备这边已经算是人才济济了,所以刘备在当时根本就不怕东吴。

       其三、有益州和东州支持。

       所谓的东州集团,是指刘璋的旧部,以李严为首,益州则是以法正为首。正是这两股势力给刘备撑腰,刘备才会那么膨胀。

       可惜,刘备因为和诸葛亮之间已经产生间隙,在出征时并没有带上诸葛亮,而且就连赵云也没有带上。别说带两个,哪怕就带上其中的一个,也不至于让东吴那么顺利的烧了蜀军。

       反观东吴的孙权,自从得知蜀国来袭的计划以后,马上向魏国俯首称臣,避免被夹击的同时还可以请求支援,同时更是大胆使用陆逊,因此打赢了这场战争。

       总之,这场战争并不像演义说的那么神奇,也不是以少胜多。至于刘备为什么会输,除了双方的实力相当以外,大部分原因还是他自己引起的。

三国时夷陵之战概述?

       夷陵之战亦称“犹亭之战”。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率军4万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孙权以镇西将军陆逊领兵5万抵御。蜀军挺进姊归(今属湖北)。二年二月,蜀军进至犹亭(今湖北宜都西北),五月,蜀军自巫陕至夷陵(今河北宜昌)连营,希图速决取胜。陆逊则坚守不战,使深入五、六百里的蜀军疲惫懈怠。遂以火攻破蜀军40余营。刘备领残部退至夷陵西北的马鞍山据守,又为吴军围攻,遂败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三年四月,病卒。

夷陵之战概括100字以内

       夷陵之战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击破蜀昭烈帝刘备所率蜀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 东吴孙权擒杀蜀名将关羽,袭夺被刘备所占的荆州后(参见江陵之战),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 决意伐吴,命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今四川重庆)与主力会合,张飞为部将刺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 大军沿江东进。 蜀大军压境,孙权媾和遭拒,乃与曹魏修盟,曹魏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 璋、孙桓等部5万人抗拒蜀军,派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今湖南益阳地区),以防止武陵(湘西、黔东、鄂西南)少数民族助蜀。 当蜀军4万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 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二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命黄权 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 侧翼。随即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 军师老疲惫。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 仍不与战。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 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 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一蜀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 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蜀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 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灭蜀军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 追兵道路。 此时,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而未行大举追击。黄权部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刘备收集败将残兵,退回 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于次年四月病亡。 点评:此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刘备不纳诸葛亮、赵云顾全大局之言,以怒兴师,犯兵家大忌,在战术上,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 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惨败。吴 军主帅陆逊则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 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夷陵之战是由于吴国为了夺取荆州,而用计谋杀害了刘备义弟的关羽,反贼又杀死张飞,刘备想起桃园结义之情,不听诸葛亮的话,并且让诸葛亮守成都,亲自御驾亲征,来灭掉东吴,替关,张报仇。孙权听说后很慌张,派人求和并一律送还荆州,刘备屡次不答应。孙权只好收集身经百战的老将迎战,但是被刘备军的猛将杀得大败,兵败将忙。黄忠由于中了埋伏,中箭而死,刘备发誓更要灭了东吴!东吴兵败,人心下降,杀害关,张的仇人都被杀害。刘备不死心,更要灭了东吴,在夷陵下寨。此时东吴经过辩论,派出了陆逊为都督。起初众将不服陆逊,后来看见陆逊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陆逊看见刘备下寨犯了兵家大忌,决定用火攻,当夜便去刘备军放火,果然放火烧了七百里,刘备兵败将忙,险些丧命,退回白帝城,这是刘备打的最后一战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夷陵之战”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